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用VR教中文,看《甄嬛传》开微课,这位华东师大新生有点酷

2025年08月21日 卓越育人

  从新疆哈密的戈壁绿洲,到黄浦江畔的华东师大校园;从痴迷小语种、汉语言与历史学的“别人家的孩子”,到用VR技术搭建跨文化课堂的创新者——郑茹兰的成长轨迹恰似一条跨越千里的纽带,一头系着年少时的多元兴趣,一头连着她现在的扎实实践。这位即将开启博士生涯的年轻学者,在学术与实践的双向奔赴中,诠释着新一代中文教育者的使命与创新。

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郑茹兰


当VR遇见中文课堂:让文化“可感可触”


  “戴上VR眼镜看到老师在豫园讲解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崇山峻岭’的含义。”来自日本的学生藤江聖海分享道,“我仿佛站在豫园的假山上,指尖可以触碰到山石,这很奇妙。”曾经晦涩难懂的成语变得鲜活可感,这正是郑茹兰参与研发的教学创新成果。

  作为国内首个“国际中文教育元宇宙”平台的核心成员,郑茹兰全程投身研发工作,与技术人员构建了3D虚拟教学与生活场景。该场景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全球学习者在数字孪生的华东师大校园里“同处一室”,一起聆听教师授课,共同学习和生活。

郑茹兰(左)在2023年世界中文大会中文联盟展区介绍“国际中文教育元宇宙”成果

  在2023年国际中文日推出的“VR智慧学中文,身临全景看上海”全景实境直播系列课程,让这门以“申城六千年,沪上源流长”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课走向世界。这次,全球学习者可以“走出校园”,欣赏陆家嘴的现代天际线、漫步多伦路的历史街区,与真实场景中的路人对话,在实景中理解“柳暗花明”的诗意,在互动中感受“余音绕梁”的韵味。课程不仅获得学员们的高度评价,还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教师团队在豫园进行全景直播,左二为郑茹兰

学员通过VR观察豫园的窗花

  “教学不该只是平面的知识传递。”郑茹兰记得,为了找到最能体现上海文化的教学场景,她和教学团队一同走遍了豫园的九曲桥、陆家嘴的天桥,反复打磨每个镜头的文化内涵。磨课阶段,老师们放弃休息时间逐字推敲台词,只为让每个文化元素都能够通过屏幕精准传递,让学生真正领悟其中的文化意义。

学员通过VR眼镜沉浸式体验上海中心阻尼器光影秀

  喀麦隆学生宋缇雅的感慨让她记忆犹新:“以前看视频是旁观,现在戴VR是参与——我好像真的和上海路人聊了天,还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给她的孙子讲道理!”


让珠钗“开口说话”:用《甄嬛传》解码文化密码


《珠光翠影——漫谈中国首饰》系列微课课件

  “郑老师,《甄嬛传》里娘娘头上的会动的发饰叫什么?”一次课后闲聊,留学生的问题让郑茹兰来了灵感。她发现,很多国际学生对中国古装剧里的饰品充满好奇,却叫不出如“步摇”这些首饰对应的名字,课本里也没有答案。

  于是,她和隔壁宿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头扎进博物馆,对着古籍与文物梳理首饰背后的文化密码,并将成果录制成了《珠光翠影——漫谈中国首饰》系列微课。

《珠光翠影——漫谈中国首饰》微课中,郑茹兰介绍首饰的传统纹样

  “一枚发簪藏着闺阁心事,一件玉佩承载君子之德。”郑茹兰在微课中这样解读。她选取首饰纹样作为切入点,从“如意云纹”“葫芦纹”等表达祝福与愿望的纹样,再延伸到现代年轻人佩戴的“中国风”首饰,让学生在古今对比中理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后期实践教学中,留学生在观看微课后留言:“原来‘如意’不只是词,还是能握在手里的祝福。”

《珠光翠影——漫谈中国首饰》微课中,郑茹兰主讲首饰的作用及文化内涵

  从“步摇”的流苏如何约束古代女子仪态,到“长命锁”上“福禄寿”纹样的吉祥寓意;从理解不同材质代表的身份象征,到学习“喜上眉梢”这样读音相同或接近的吉祥语言与图案结合的寓意,每节不到10分钟的轻量化微课,让珠钗走出《甄嬛传》,成为了留学生窥见中国古人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的文化符号,也让这门微课在全国研究生汉语教学微课大赛中斩获了三等奖。


从课堂到世界:在跨文化中锚定坐标


  在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孔子学院、新加坡科思达孔子学院担任线上实习中文教师期间,郑茹兰通过趣味课堂打破文化隔阂;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实习时,她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态度投入工作;作为ECNU international talent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她定期推送国际组织实践资源——这些经历,让她对“国际中文教育者”的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

郑茹兰和印度籍学员Meyna(中)

  在她授课的HSK初级课堂上,有一位年逾七旬的印度籍学员Meyna,对中文学习的热忱非常感人。即便因身体原因需在医院疗养,他也从未中断过课程,始终准时守在屏幕前,跟着小郑老师的在线网课练习发音、一笔一划书写汉字。

  这位老人曾满怀期待地计划在今年3月踏上中国的土地,却因健康状况反复,行程被搁置。直到这个月,当Meyna终于来到上海与小郑老师相见时,喜悦让他们共同举杯,“干杯!”

  “这份跨越山海的赤诚,像一束穿透时光的光,时刻激励着我用心教好每一堂课。”老人这份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热爱,也成了郑茹兰深耕国际中文教育温暖的动力。

郑茹兰在新疆

  这份对跨文化传播的敏感,或许早就在她的成长轨迹中埋下伏笔。郑茹兰的父母奔赴新疆支援西部建设,作为汉族姑娘的她在新疆哈密的多民族环境中长大,对语言与文化的交织有着天然的感知力。高中时,她既痴迷俄语的韵律,又沉醉于汉语言的深邃,还热衷历史探索,直到发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个能融合她兴趣的完美答案,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方向,本科期间更选修俄语作为二外,为跨文化交流储备能量。

  “给学生教学时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比任何成绩都珍贵。”这份热爱推着她不断向前,最终以推免身份走进华东师大。

郑茹兰(右二)与导师丁安琪教授(左三)合影

  在导师丁安琪教授的指导下,郑茹兰结合教学实践提炼研究成果,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1篇。回忆收到录用通知那天,她依然难掩激动,“每次讨论时,丁老师总说‘你先说说你的思路,对错都没关系’,这份鼓励让我敢闯敢试。从选题到成稿,是丁老师带着我一遍遍打磨,培养我的科研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导师的严格要求和专业指导,就不会有这篇论文。”


追光者,终成光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磐石奖学金”“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优秀学生”“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优秀班干部”……三年来的荣誉,是郑茹兰成长的注脚,更是她未来征程的起点。

郑茹兰在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毕业典礼上作为研究生代表发言

  “在师大的每一天,我都在成长。”郑茹兰深有感触地说,“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广阔平台,让我们既能深耕专业,又能结合兴趣不断挖掘自身潜能,这是华东师大最珍贵的育人财富。”从数字化教学实践到国际交流项目,学校的多元培养模式让她逐渐明晰方向。

  如今,手持博士录取通知书的她,已规划好了新方向:“做‘问题驱动型’研究者,用跨学科视角解决国际中文教学实际难题。”

  从哈密到上海,郑茹兰的故事里,写着新一代青年用热爱与专业点亮文化传播之路的坚定。期待她下一站的精彩!



来源|研究生院 图|受访者提供 采访|郭文君 编辑|万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