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
这条看似“横空出世”的线,其实是基于严谨枯燥长期的学术研究。“胡焕庸线”的本质,就是找到了刻画中国人口空间形态的最为简洁的方式,进而成为一条稳定的国情地理分界线,对国家的均衡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族振兴和国防安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体现了重大应用价值。
今年是胡焕庸先生诞辰120周年。胡焕庸先生是治学广博的地理学家,是近代科学地理学和人口地理学的奠基人,也是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人口研究所的创始人,他一生著述丰富,他提出的“胡焕庸线” 被国内外学界广泛引用,不仅成为中国人口地理格局的重要基线,而且深刻影响着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空间格局的界定和认知。
纪念胡焕庸诞辰120周年·2021年中国人口地理学术年会暨第12届城市社会论坛举行
在刚刚过去的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70周年华诞庆典活动中,学校通过各种方式礼赞先生的学术成就以及对学校发展的贡献。10月30日上午,“纪念胡焕庸诞辰120周年·2021年中国人口地理学术年会暨第12届城市社会论坛”在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举行。
“这是一种最好的纪念方式,缅怀胡先生的家国情怀,传承由他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术传统,发扬其热爱科学、严谨治学的精神,分享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共同推动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创新发展,更好服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校长助理、人口研究所教授吴瑞君在致辞中说。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校长助理、人口研究所教授吴瑞君致辞
中国科学院陆大道院士作“发扬胡焕庸先生的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与创新文化建设”特别报告。陆大道院士从胡焕庸线出发,为我们回顾了胡焕庸线的发现过程,以及这条线在中国人口、经济、地理学上的学术影响力与重大意义。陆大道院士提出,胡先生的治学品质和为人态度应该成为新一代青年学者学习和检验自己的标准。
中国科学院陆大道院士在线上作特别报告
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人口学会人口资源环境专业委员会、中国人口学会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专业委员会、上海市人口学会、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社会发展学院、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地理科学学院、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由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人口研究所承办。大会围绕纪念胡焕庸先生和人口地理学主题,基于疫情实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与研究单位的160多位专家学者与学生参会。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响、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朱宇分别致欢迎辞。大会主场报告由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德教授主持。
福建师范大学朱宇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刘劲松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田明教授、复旦大学王桂新教授、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吴瑞君教授、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杜德斌教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石智雷教授分别作大会主场报告。从最新“七普”数据的应用与得失到新型人口密度模型的优化,从长三角城市系统的演化到“一带一路”建设对人口流动的分化,以及胡焕庸先生对世界地理研究的贡献,各位专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大会设胡焕庸与胡焕庸线、人口地理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典型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新趋势与大都市人口问题、城市文化、城市民俗与城市生活、农村人口与乡村振兴、人口迁移与流动、新冠疫情与人口健康八个分会场。
上观新闻专访——胡焕庸诞辰120年:那条线 那个人
这条中国综合国情顶级分界线,并不遵循自然山川或人工建筑,可谓横空出世。
胡焕庸(1901年11月20日-1998年4月30日)
胡焕庸 1901年11月生,字肖堂,江苏宜兴人。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历任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他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瑷珲-腾冲线”为界,后被称为“胡焕庸线”。
1926年胡焕庸赴法留学前照及背后俊雅签名
1946年胡焕庸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任研究教授。左起O.E.Baker(佩克)、胡焕庸、胡乔如、李旭旦。佩克教授曾任马里兰大学地理系主任,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长。
访谈嘉宾:
丁金宏:1963年生,江苏涟水人,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人口研究所博士。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口学会副会长,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著有《人口空间过程》《理论地理学》等专著。
胡企中:1944年生,江苏宜兴人,胡焕庸第七子。1963年毕业于上海化工专科学校,1987年在上海溶剂厂副总工程师任上,由国家经委选派到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进修。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负责编著《聚甲醛树脂及其应用》一书。
解放日报特聘首席记者 高渊
缘
高渊:你是什么时候到胡先生门下学习的?
丁金宏:我的本科和研究生是在南京大学地理系读的,南大地理系延续的是原中央大学的脉络,而胡先生当年不仅是中央大学地理学的领导人,也是全中国地理学的领导人。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全方位感受到胡焕庸这个名字在地理学界的影响力。
1986年,我研究生毕业,兴趣是做人口地理研究。当时知道胡先生在华东师大,就给他写了封信,谈了我对国土规划等方面的思考,不知有没有可能到他的门下学习。很快就收到了胡先生的回信,这封信我一直保存着。
高渊:对于胡先生的回信,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丁金宏:一是他很热情,他说虽然年纪大了,但欢迎我去考他的博士生;二是老先生回信是用钢笔写的,字迹有点抖动,我想毕竟是上了年纪。后来才知道,他因为常年伏案写作,右手已经不能写字,这封信是用右手托着左手写的。
其实我跟胡先生还有一层关系,我的硕士导师是他当年在中央大学任教时的研究生,他其实是我的“师祖”,这是我跟胡先生的一种特殊缘分吧。
高渊:第一次见到胡先生,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丁金宏:记得最后一门课考完后,监考老师跟我们几个考生说,胡老先生想见你们。这让我觉得很意外,因为考试成绩还没出来,导师就要求见面了,放在今天更不可想象。
那年胡先生85岁,带着两三位学术助手,在华东师大工会跟我们作了面谈。交流过程中,胡先生思路非常清楚,对中国人口走势了如指掌,思维和表达丝毫没有紊乱,说明他身体还是可以的。他不断地问问题,就是想看我们是不是真的感兴趣,真的想研究。
我还有一个感觉,觉得他挺急的,迫切希望有人跟着他把人口地理学研究推进下去。“文革”结束后,胡先生在1984年招了第一届博士生,只招一个。第二年不知什么原因停了一年,到1986年我们这一届是他第二次招生,包括我在内,一下子招了三个。
高渊:你们三位是他的关门弟子?
丁金宏:我们之后,胡先生还招收过博士生。但他年纪越来越大,后来的博士生主要由副导师带了。可以说,我们是他亲自带的最后一届博士生。
高渊:他是怎么给你们上课的?
丁金宏:胡先生不是有系统地开课,而是经常叫我们去他家,以漫谈的方式跟我们聊学术。我们既感到荣幸,也很有压力,每次去先生家都要作很多准备。他问得最多的是你最近有什么想法,最近做了什么,如果没达到他的期待,他就会叮嘱我们要抓紧时间。
那时候胡先生住在师大一村,一楼小三室要住他们老夫妻、小儿子胡企中夫妇和女儿,还有一个保姆。我们每次去就在小书房里聊,挺拥挤的。
20世纪80年代末,胡焕庸与博士生在一起,右一为丁金宏
源
高渊:你们跟胡先生交谈时,他会经常提到“胡焕庸线”吗?
丁金宏:我们会讨论这个话题,但他不会特别强调这条线的重要性。他是位平和的学者,不会标榜自己的学术成果。
1935年,胡先生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了一条人口地理分界线,叫做“瑷珲-腾冲线”。一直到1984年7月,美籍华裔人口学家田心源教授到上海拜访胡先生时,提出“瑷珲-腾冲线”早已超越人口地理的范畴,被应用于人地关系所能触及的诸多领域,应该称为“胡焕庸线”。这是目前所知“胡焕庸线”称呼的肇始,后来广泛出现在研究文献中,这在相对谦逊的东方学术文化中并不常见。
高渊:在你看来,胡先生在1935年提出这条人口地理分界线,是偶然还是必然?
丁金宏:这要看当年的大背景。20世纪初期,中国笼罩在甲午战败和庚子赔款的阴影中,除了反思制度痼疾和文化沉疴,庞大的人口数量也被认为是“冤头债主”。由此,人口和土地的尖锐矛盾成为解释国家危机的一个重要因子。
当时,有不少学者主张通过大规模垦荒,将过剩人口迁移到人烟稀少的西北地区,以缓解国家人满为患之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西北地区更成为国内移民的唯一目的地,地方大员、民间贤达纷纷建议屯垦实边、开发移民,一时间方案层出不穷。不过,当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开发西北并不积极,即便是多方要求设立的“西北建设委员会”也没批准。
高渊:但正是这种困顿时局,让研究人地关系的人口地理学应运而生?
丁金宏:对,当时有不少中外学者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地理,竺可桢和翁文灏等人开始了中国人口地理的启蒙。20世纪30年代初,胡先生是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他循着老师竺可桢的路径研究人口分布问题,更精细地划分人口地理单元,制作了江苏省江宁、句容等地的乡镇尺度的人口分布图,并用地形、土壤等地理要素加以解释。1935年发表了《安徽省之人口密度与农产区域》,将安徽省分成皖北旱粮区、皖中稻米区、皖南及皖西茶山区四个农产区域,并据此解释人口分布。
在省、县人口地理分析的基础上,胡先生在作全国人口县级分辨率的地图制作和研究工作。他写《中国人口之分布》时,首要难题是人口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靠性。胡先生尽量采用1935年当年的最新数据,但现实状况是只有浙江、山西等六省的县级统计是齐全的。他花了极大精力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核算了各地人口,其中江苏、安徽等17个省的数据取自政府报告,直辖市、租界的数据主要取自《统计月报》和英国《政治家年鉴》,四川、贵州、福建三省因缺乏新近数据,不得不采用1925年的邮政统计数据,藏族人口及西康、青海两省人口根据经验作了主观估计。此外,他还用了一些《申报年鉴》、英文《中国年鉴》等的零星数据。
胡焕庸在1935年、1989年发表的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图
经过细针密缕的整理,胡先生实现了中国大陆人口数据的第一次县级统计单元完整拼合,他自己也不无自豪地称为“全国人口比较最完备之统计”。
高渊:著名的“瑷珲-腾冲线”就此诞生了?
丁金宏:胡先生将县级人口数与土地面积相关联,制作了人口分布点值图和密度等级图。他用一个点代表2万人,将县级人口密度分为8个等级,直观反映人口分布的疏密差异。
然后,他将人口密度等级跟自然地理属性作了对应分析。比如人口最密的第一级对应稻作平原,第二级为旱作冲积平原,第三级为沿江沿河局部平原,其下为丘陵、山地、高原等,确立了以地形、气候为条件,以粮食生产为关键中间变量的人口地理分析范式。
在完成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之后,胡先生敏锐地发现中国的人口密度差异性存在一个线性轮廓,这就是“瑷珲—腾冲线”。这条线画龙点睛地反映了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格局,是中国人口密度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渐变过程中的突变线。
高渊:但当年,胡先生为何没有把这条线画在文章的附图上?
丁金宏:确实,他在文中提出了这条线,但并没有真实划出这条线,这多少有点让人感到意外。直到1989年,胡焕庸和伍理用1982年人口普查和1985年人口统计数据,重新精绘了中国人口分布图、密度图,才将“瑷珲-腾冲线”落实在地图上。
根据我们的揣测,他当时没有直接画出来,很可能因为“瑷珲-腾冲线”不是《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的学术重心。但后来,却成为中国人口地理学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之一。
50年代,胡焕庸夫妇与家人合影
稳